近年来劳动纠纷案件持续上升,主要的原因是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增强,信息的来源渠道众多,用人单位是否违反法律规定,员工比企业更加清楚。
从与劳动用工相关的搜索热词可以看出,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劳动合同”,然后依次是“劳动争议”、“劳动报酬”、“赔偿金”、“保险费”、“劳动仲裁”等。
搜索词的热度反映出劳动者的关注度,往往劳动者最关注的问题,也是产生争议最多的问题。
从海量劳动争议案件中,我们解析出了劳动纠纷案件量排名前五的纠纷类型。
这些劳动争议案件,用人单位的败诉率极高,一方面由于劳动法律的制定,更加倾向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不规范用工,对于劳动争议和用工风险没有清晰的认知与防范意识。
劳动争议案件排名前五的纠纷类型
追索劳动报酬纠纷
劳动报酬是单位与职工的劳动关系中最重要的纽带,任何企业文化、个人发展或是人文关怀,都没有劳动报酬来得直接。
“拖欠工资”每年都会成为热点,每年都有关于工资支付的规定出台,但关于劳动报酬的争议案件还是不计其数。
追索劳动报酬纠纷包括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未及时支付劳动报酬、未支付加班工资、未支付带薪年假工资等。
这些案件中,用人单位有没有按照劳动法律和劳动合同约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和加班工资,存在的争议点比较少,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支付自然只有败诉。
劳动合同纠纷
劳动合同纠纷包括:
1、单位不和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二倍工资补偿。
2、违法约定试用期,劳动者要求补偿。
3、签订“自愿放弃社保协议”后要求补缴社保。
4、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可要求违法解除赔偿金。
5、用人单位单方变更合同内容,岗位、地点、薪酬等。
6、违反法律、有损职工权益的制度规定等。
因劳动合同而产生的纠纷情形非常多,社保、劳动报酬、工伤、加班工资、年休假等,几乎全部都与劳动合同有关。
比较有防范意识的用人单位,从劳动者入职开始,就在避免劳动争议的发生。将劳动合同内容、补充协议、规章制度的条款约定完善,即使产生争议也会处于有利地位。
确认劳动关系纠纷
认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是否存在,不仅应审查其主体是否合格、是否有书面的劳动合同,关键还应审查当事人之间是否符合劳动关系的实质要件,是否发生实际用工、劳动者是否提供有偿劳动并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等。
确认劳动关系后,劳动法律的规定才适用。
确认劳动关系纠纷一般会伴随着工伤赔偿、补缴社保、经济补偿金、未签合同二倍工资等其它劳动争议案件,未签订合同需要确认劳动关系,再提出其它的仲裁请求。
工伤保险待遇纠纷
职工在工作中受伤,治疗、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待遇赔偿过程中,都会伴随劳动纠纷发生。
单位未给职工缴纳社保,职工的工伤待遇损失将全部由单位承担,并且工伤待遇赔偿数额一般还比较大。
劳动者工作中受伤,是否属于工伤,认定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纠纷。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了应当认定工伤或视同工伤的十种情形。
然而,实际上因为工作而受伤的情形非常多,单位认为不属于工伤,劳动者认为就是工伤,就此产生争议。
劳动者对于发生工伤后的处理流程并不清晰,也是产生纠纷的原因之一。
经济补偿金纠纷
经济补偿金是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给予劳动者的经济补偿。在劳动争议仲裁中,劳动者诉求经济补偿金几乎是“必点的菜”。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常见情形:
1.用人单位存在以下情形,员工提出离职的;
A.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B.违反合同约定未提供劳动条件;C.未购买社保;D.导致劳动合同无效;E.规章制度不合法,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
2.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
3.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4.劳动者不胜任工作,解除劳动合同的;
5.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无法在胜任工作的;
6.劳动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
7.劳动合同到期单位决定不续签合同的;
8.用人单位宣告破产、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决定提前解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