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改革后 拿到手的钱变少了?这锅社保不背
近日,关于降税前后工资对比的热议在朋友圈广泛传播,引发公众关注。一张对比表揭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降税后,个人的到手工资竟然比降税前还要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以月薪5000元的上班族为例,我们来深入这张对比表。在降税前,他们需要缴纳45元的个税,社保扣费则是按照最低工资标准1800元进行扣除,个人缴纳社保费用为330元。经过计算,最终到手的工资是4625元。在降税后,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个税降为0元,但社保缴费却必须按照实际工资进行缴纳,个人需要缴费920元。导致到手工资只剩下4080元。
这一变化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社保缴费基数的调整。降税前的缴费基数是最低工资,而减税后的缴费基数则是实际工资。这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社保、个税缴费应该如何缴纳的问题,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企业存在钻空子的现象,尤其是在社保缴费方面。中小型民营企业往往面临为员工高标准缴纳社保的负担。在社保缴费中,企业的缴费比例较高且无法直接受益,因此一些企业可能会选择不合理的缴费基数,如按照最低工资标准缴纳或未将奖金、提成等收入纳入缴费基数等。
那么,足额缴纳社保对个人是利还是弊呢?从眼前利益来看,足额缴纳社保意味着个人收入会减少。但从长远来看,足额缴纳社保对于个人是有利的。以基本养老金为例,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后,退休后就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而足额缴纳社保可以确保个人在退休后获得更高的养老金。这也验证了“多缴多得”的原则。
假设有两位员工甲和乙,他们的工资都是5000元。从25岁起开始工作并缴纳养老保险,直至60岁退休。甲按照全额工资5000元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而乙则按照最低标准缴纳。在这35年的工作期间,甲每年比乙多缴纳一定的费用。退休之后,这一差距在养老金的领取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甲每年领取的养老金比乙多出近27746元。这意味着甲在退休后不到4年的时间里,就能将之前多缴纳的费用全部收回。
养老金领域的专家房连泉认为,在多缴多得的原则下,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与个人的缴费情况直接相关。缴费年限越长、缴费金额越高,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自然也会越高。这种机制有效地鼓励了个人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多缴纳养老保险费,为自己的退休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
“多缴多得”是养老金制度的核心原则之一。对于那些选择足额缴纳社保的个人来说,通过合理的缴费和积累,他们可以在退休后享受到更为丰厚的养老金待遇,为晚年生活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我们应该关注社保缴纳问题,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