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专家:养老金双轨制不破社保改革难推进
社保改革的双重困境:公平与效率的双重挑战解读
在接受《经济参考报》独家专访时,我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对现行社保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社保问题涉及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会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郑秉文指出,现行的社保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是“带病工作”,面临着公平与效率的双重困境。
一、公平问题:横向与纵向的挑战
在公平问题上,郑秉文指出了横向和纵向两类问题。横向公平方面,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及部门间的社保覆盖存在明显差异。农民工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覆盖存在缺口,地区间的“割据”情况严重,导致各地的社保待遇水平差异较大。更为关键的是部门之间的不公平,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社保差异,即“双轨制”,成为当前社保制度的一大痛点。
纵向公平上,虽然养老金连续9年每年上调10%,但养老金水平差距依然较大。高、低收入人群间的差距逐渐扩大,甚至出现养老金水平倒挂现象。这种不公平现象使人们对社保改革政策产生疑虑,不少反对的声音便源于对“双轨制”和社会不公的不满。
二、效率问题:投资体制与激励机制的困境
郑秉文对效率问题同样忧心忡忡。宏观层面,当前的投资体制效率低下,养老金贬值风险加大。微观层面,不仅制度收入激励不足,表现为费率、费基等远低于目标值,而且养老保险做实个人账户的积极性严重缺乏,长期空转。由于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个人、企业、地方和中央做实账户的积极性都不高。
针对上述问题,郑秉文建议引入名义账户制对现行制度进行重构,并强调必须打破“双轨制”,才能真正推进社保改革。否则,公平与效率的双重问题将继续困扰社保制度的运行和发展。这不仅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
对于社保改革的病根,郑秉文认为在于制度设计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我国养老保险的统账结合设计初衷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偏差。个人账户的实行并不成功,完全的实账积累制在现实操作中差距较大。社会统筹部分采用的现收现付制与二元结构存在严重冲突。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加大、统筹层次的低下等问题也导致制度长期低效。
三、改革出路:名义账户制与制度重构
那么,如何改善这一现状呢?郑秉文提出了实行名义账户制(NDC)的办法。这一制度可以实现多缴多得、少缴少得的目标,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提高。要在制度设计中引入精算中性因素,重新构建和改善统账结合的社保制度。这样的改革才能真正解决当前社保制度存在的问题,提高制度的公信力,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期稳定发展。
对于如何推进社保改革,确保制度的公平与效率,我们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还包括如何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如何提高投资效率,如何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等。这需要、企业、个人共同努力,通过深入研究和,寻找更加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社保改革面临的公平与效率挑战不容忽视。我们必须深入剖析问题,寻找病根,通过改革和创新,寻找解决之道,确保社保制度的公平、效率、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