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洪建议将商业养老保险明确为应对老龄化挑
全国政协第十次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聚焦商业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在全国政协机关举行的这次通报会上,中国银副主席黄洪强调,我们应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以形成一支新的、安全稳健的国家养老储备资金。理想的第三支柱替代率水平应为民众提供平均15-20%的养老金替代率,以有效弥补第一支柱替代率的缺口。
养老金替代率对于保障退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据了解,替代率需达到70%以上才能确保退休后生活水平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的替代率均不足,而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目标为59.2%。在此背景下,商业养老保险作为第三支柱显得尤为重要。
黄洪指出,当前我国老龄化问题严峻,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对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产生了巨大需求,给养老保障体系带来了压力。商业养老保险应明确其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定位,不仅仅是对第一、第二支柱的“锦上添花”,更应担负起基础保障功能。
目前,制约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因素既包括行业自身问题,也有外部环境问题。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包括行业发展基础薄弱、产品同质化、服务效率低等。外部环境问题则包括政策定位不明确、税收优惠作用有限等。黄洪表示,应加强对商业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将其列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点发展行业,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在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方面,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作用有限。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特点使其在鼓励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方面的支持作用受限。黄洪认为,政策覆盖面窄、税收延期缴纳模式不符合公众纳税观念和习惯、处理流程复杂以及政策设计有待完善等问题都是制约因素。
针对上述问题,黄洪提出了加强行业自身能力建设的建议。商业养老保险行业应加大创新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加强风险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应明确商业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定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有效性。
商业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面对老龄化问题的挑战,我们应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保障体系,为民众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行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健康发展,以应对未来养老保障的挑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共同关注和努力的重要课题。在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尚处于相对年轻的阶段。由于经营时间较短,基础性数据的积累显得尤为不足,特别是在人口死亡率和疾病发生的数据方面。这种数据的缺失对大数法则的应用产生了限制,进一步影响了风险定价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商业养老保险的定价对数据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行业在商业养老保险的风险管控和投资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有限,对于其经营规律的认识尚待深化。尽管商业养老保险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存在感,但供给方面仍有局限。行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缺乏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养老金积累产品。
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保险业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黄洪提供的数据展示了商业养老保险的快速发展:2019年1-10月,商业养老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38万亿元,有效保单和承保人次也有显著增长。我国也在积极发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等多样化产品,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
除了提供养老保险产品,我国保险业还在拓展各类养老服务,包括长期投资、社会保险经办、兴办养老和医疗机构等。保险机构擅长长期投资,为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提供管理服务,并积极参与到职业年金的运营管理中。保险业还在社会保险经办,并在部分地区建立起了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主体、商业保险公司为补充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服务体系。
黄洪表示,银将深化养老保险领域改革、扩大商业养老保险领域开放、强化养老保险基础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促进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他还建议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顶层设计,将商业保险定位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点行业,并加强宣传引导,提升个人的养老保险意识。
在互动交流环节,政协委员们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商业保险供给不足、与税收有关的养老保险发展较慢等方面。黄洪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积极回应,并与委员们就如何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如何优化税收政策以促进养老保险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我国商业养老保险正在不断发展,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保险业正在积极应对,通过改革和创新,努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应对老龄化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